聖保羅大教堂:巴洛克與古典元素的建築傑作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聖保羅大教堂坐落在路德蓋特山​​(Ludgate Hill)山頂,外觀設計聞名遐邇,立面有兩座巴洛克式塔樓、古典風格造型的門廊和科林斯式柱支撐的三角楣。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位於倫敦市中心,擁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經歷了多次重建。這座大教堂最早是倫敦主教於西元604年建造,紀念使徒保羅(Apostle Paul)。

1087年一場火災後,「征服者威廉」(英王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啟動建造新教堂的工程,歷時二百多年才完成。 雄偉的新聖保羅教堂於1240年竣工,深受法國哥特式風格的影響,更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大教堂。

1640年聖保羅大教堂舉行祝聖典禮,但1666年的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再次將教堂摧毀。於是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 Wren)接受委託重新設計一座新的巴洛克風格大教堂,融入古典元素,該建築於1710年竣工。

教堂著名的特色包括靈感來自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聖伯多祿大殿)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頂,以及精緻的西立面,有著寬敞門廊和雙塔樓。雷恩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汲取靈感,融合科林斯柱、壁柱和三角楣飾造型,將這些元素與巴洛克風格合為一體,詮釋出獨特的英式風格。

巴洛克式圓頂有兩層樓高,堪稱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圓頂,高出城市天際線365英尺。設計靈感來自意大利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法國的建築師芒薩爾(Jules Hardouin Mansart)設計的(榮軍院內的王家)教堂。圓頂的特點在圓頂的鼓環(drum)周圍有連續的列柱(colonnade)造型。在列柱廊上方,可見帶有欄杆的陽台,稱作「石廊」(Stone Gallery),圍繞著圓頂的第二層。相間隔的壁柱和矩形窗戶裝飾著樓面,增添幾許輕盈感。鉛製圓頂聳立在石廊上方,有八個採光井圍繞著,穹頂的頂端有一個石製天窗燈籠式屋頂。石燈籠屋頂也有幾個階層,最高層有一個四柱門廊和一個金球,最底層圍繞著金色廊道。

巴洛克式圓頂有兩層樓高,圓頂的鼓環周圍有連續的列柱造型。上方可見帶有欄杆的陽台,圍繞著圓頂的第二層。鉛製圓頂周圍有八個採光井,頂端有一個石製天窗燈籠式屋頂。石燈籠屋頂最高層有四柱門廊造型和金球,底層有金色廊道圍繞。(Shutterstock)

聖保羅大教堂西側外觀融合了不同的建築風格。雷恩設計的立面融合古典與巴洛克風格,成為獨樹一格的英式風格。立面前方由一段階梯與雙層古典門廊組成,兩側各有一座巴洛克式鐘樓。雙樓層門廊都以科林斯柱為焦點。上層可見三角形的雕刻龕楣(tympanum)和矗立在龕楣頂端的雕像。鐘樓聳立在簷口(cornice)上方,以科林斯柱和壁柱組成,上面還有雕刻飾帶(friezes)。

聖保羅大教堂西側立面前方可見一段階梯與雙樓層古典門廊,兩側各有一座巴洛克式的鐘樓。雙樓層門廊以科林斯柱為焦點。上層可見三角形的雕刻龕楣和頂端的雕像。鐘樓聳立在簷口上方,可見科林斯柱和壁柱,上面還有雕刻飾帶。(Shutterstock)

聖保羅大教堂室內平面呈十字形,有長形的中殿、壁畫藝術和唱詩班區。此外,它是罕見的擁有延伸至整個建築下方的地下室的大教堂之一,這裡是納爾遜勛爵(Adm. Lord Nelson)和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等英國名人的安息之地。

教堂內的十字形中殿裝飾華麗,內有唱詩班區和三個半圓形殿,以典型的奢華巴洛克風格裝飾。中殿高91英尺,兩側有科林斯式壁柱支撐的側道拱廊隔開。雷恩精心設計的拱頂包括碟形圓頂,以及環繞著檐窗(clerestory window)的弦月造形的拱覆。拱頂有威廉‧布萊克‧里士滿爵士(Sir William Blake Richmond)設計的馬賽克裝飾藝術,一路通往挑高的祭壇。

教堂內的十字形中殿裝飾華麗,內有唱詩班區和三個半圓形殿,以典型的奢華巴洛克風格裝飾。(Shutterstock)
中殿兩側有科林斯式壁柱支撐的側道拱廊隔開。雷恩精心設計的拱頂包括碟形圓頂,以及環繞著檐窗的弦月造形的拱覆。拱頂有馬賽克藝術,從中殿一路通往挑高的祭壇。(Shutterstock)

大教堂中央圓頂的直徑延伸至中殿與兩側廊道的整個寬度。周圍有八座支柱和許多矩形窗戶裝飾,窗戶之間有鍍金壁龕(niches)隔開。繪畫裝飾由詹姆斯‧桑希爾爵士(Sir James Thornhill)繪製,描繪聖保羅的八個生活場景。圓頂中央有一個圓形開口,稱作「圓頂之眼」(oculus),設計靈感來自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

大教堂的中央圓頂周圍有八座支柱和許多矩形窗戶,窗戶間有鍍金壁龕隔開。一旁的彩繪裝飾描繪聖保羅的八個生活場景。圓頂中央有一個圓形開口,稱作「圓頂之眼」。(Shutterstock)

唱詩班區的特色有主教的座位、講壇、唱詩班和管風琴,全部是雷恩設計並由藝術家格林林‧吉本斯(Grinling Gibbons)雕刻。法國工匠讓‧地儒(Jean Tijou)特別在通往唱詩班的入口處添加了一座鍛鐵和鍍金的格柵門(grilles)。唱詩班上方的格子造型拱頂有馬賽克裝飾,來自威廉‧布萊克‧里士滿爵士的設計。

唱詩班裡有主教的座位、講壇、唱詩班和管風琴。上方的格子造型拱頂有馬賽克裝飾設計。 (Shutterstock)

挑高的主祭壇是戈弗雷‧艾倫(W. Godfrey Allen)和史蒂芬‧戴克斯‧鮑爾(Stephen Dykes Bower)的作品。祭壇採用椴木鑲板搭配鍍金拱門,頭頂上方是大教堂的格子造型天花板。祭壇上有一尊基督雕像,下方以木製柱廊和半圓形拱門襯托,不禁令人想起之前矗立在這裡的哥特式建築。

挑高的主祭壇採用椴木鑲板搭配鍍金拱門,頭頂上方是大教堂的格子造型天花板。祭壇上有一尊基督雕像,下方以木製柱廊和半圓形拱門襯托。(Shutterstock)

聖保羅大教堂內有許多陵墓和紀念碑,英國的大英雄納爾遜海軍上將(Adm. Nelson)也長眠於此。納爾遜的陵墓位於大教堂地下室的中央,剛好在圓頂的正下方。這個陵墓有一個黑色石棺安置在天然石材基座上,周遭環繞著堅固的石柱,地板有航海圖樣設計精緻的馬賽克藝術。

英國的大英雄納爾遜海軍上將(Adm. Nelson)的陵墓位於大教堂地下室的中央,剛好在圓頂的正下方。這個陵墓有一個黑色石棺安置在天然石材基座上,周遭環繞著堅固的石柱,地板有航海圖樣設計精緻的馬賽克藝術。  (Shutterstock)

原文:St. Paul’s Cathedral: Christopher Wren’s London Masterpie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