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塑谁惹的祸”? 微塑胶踏查反思环境教育

“塑谁惹的祸”海洋微塑胶踏查活动,使用筛网寻找西子湾沙滩中的微塑胶。(中山大学提供)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07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方金媛台湾台北报导)全球海洋污染到底“塑谁惹的祸”?中山大学师生透过“环境教育”课程,共同策划“塑谁惹的祸”活动,带领高市楠梓高中6名学生前往西子湾,参与海洋微塑胶实地踏查,将筛网搜集到的微塑胶制成创意拼贴画,并以亲身体验的内心冲击为灵感,创作海洋现代诗,反思人类行为所导致的各种后果。

中山教育所所长谢百淇表示,“环境教育”课程采“教中学”方式,透过学生分组设计、实施及现场解说演示跨学科教案,强化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并建立在地连结,提升环境觉知与行动参与。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学生杨善宇与中文系学生郑欣岳将修习成果举办这次系列活动。

杨善宇说,某天在西子湾沙滩上发现许多小小半透明颗粒,觉得很好奇,特别去访谈学校海洋科学系教授,接连引发后续一连串的环境教育行动。

中山海科系特聘教授洪庆章指出,这些半透明颗粒其实是塑胶的原料。每年有高达1,200万吨人为塑胶被丢弃,透过河流、沙滩或渔船废弃物等途径汇集到海洋。这些塑胶被分解成小于5毫米的微塑胶后,可能被鱼类等海洋生物吃进去,就会留在其胃或内脏中。

洪庆章解释,虽然一般人吃鱼多只食用肉,不会吃内脏,但在东方人喜欢当零食吃的小鱼干,“因为不可能特地把小鱼干的内脏挑出来,人类就有可能因此误食到微塑胶。”

这次活动参与者将收集到的海洋微塑胶依据外观型态分成碎片类(如脆化塑胶瓶)、发泡类(如保丽龙)、原料类(如洗面乳柔珠)、膜状类(如塑胶袋)、纤维类(如衣料塑胶纤维)等五大类,透过动手体验,亲自验证微塑胶存在的真实性,正视环境污染的危害与影响,并共同创作出海洋微塑胶拼贴画。

化名“蒸蛋”的学生说,这是她第一次捡拾微塑胶垃圾,“刚踏上西子湾沙滩时,觉得其实蛮干净的,没什么垃圾。但用筛网筛过之后,才发现沙滩里埋藏着好多微小的塑胶垃圾。”

规划海洋现代诗创作的郑欣岳,则引导学生以精准词汇表达出自身感触,结合想像力与文字创作能力,谱出海洋现代诗,以人文艺术形式保存活动经验,推广守护海洋的理念。◇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